吃粽子的来历主要与 纪念屈原有关。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和大夫,在楚国灭亡之际,他于公元前340年5月5日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以身殉国。当地百姓为了不让鱼虾损伤他的身体,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这一行为逐渐演变成了每年五月初五吃粽子的习俗,以此来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
具体来说,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划船捞救,但始终不见其尸体。在雨天,人们将米团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吃米而不损伤屈原的身体。后来,人们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裹米团,形成了今天的粽子。这一传统代代相传,成为了端午节的重要习俗。
此外,粽子的形状和包裹材料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最初,粽子是用竹筒包裹的,后来逐渐发展为用菰叶、苇叶或荷叶包裹。粽子的形状也由最初的筒状演变为今天的四角形或圆形。
总之,吃粽子的来历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一传统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成为了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