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和(1326年-1395年),字鼎臣,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名将、军事家。他为人谨慎,沉敏多智,于至正十二年(1352年)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授千户。在随朱元璋渡长江、占集庆、取镇江的诸战中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至正十七年(1357年),镇守常州,多次击败张士诚部。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为征南将军,在浙东击败方国珍部。尔后率部由海道入福州,俘获占据延平的陈友定。又随徐达率军征今山西、甘肃、宁夏等地。洪武十一年(1378年),封信国公。洪武十七年(1385年),巡视海防。洪武二十年(1388年),在浙江沿海先后设卫所城59处,使倭寇不得轻入。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告老还乡,赐地凤阳。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因病去世,追封东瓯王,谥号“襄武”。
汤和机警自律,能急流勇退,不贪恋权势,从不以功臣自居,所以保全了自己和家人。他不争功,能以平常心对待不公待遇。汤和识相知趣,迎合皇帝的心思以自保。回家后他又低调做人,从不以功臣自居,并且束缚子孙家奴,遵守法纪,善待乡邻,不授人以柄。就这样,他令人难以置信地活到了洪武二十八年。《明史》里说汤和“沉敏多智数”,绝非溢美之辞,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成了个“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