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万能论是一种 片面地夸大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认为人完全是教育的产物。这一观点形成于17、18世纪西欧封建社会末期与资本主义崛起的时期,最初是理性主义者把教育的作用夸大到可以决定社会,否定遗传素质差异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
教育万能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
法国启蒙思想家爱尔维修:
他在《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中认为人的天赋是平等的,遗传素质不存在差别,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人的性格、气质和精神都是教育的结果。爱尔维修认为,通过教育发展人的理性,可以形成健全的道德,从而改变社会现状,建立合乎理性的社会制度。
德国哲学家康德:
他认为人之所以成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他曾说过,他可以用特殊的方法将一打健全的儿童任意加以改变,把他们培养成为医生、律师、乞丐、盗贼等。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他认为最高理念和达到理想国的目的是培养哲学家和军人,主要是通过教育来实施的。教育一方面是改造人性的手段,通过适当的教育,可以使人“成为有理性的人”。
教育万能论的主要观点包括:
否定遗传素质的差异:
认为人的天赋是平等的,遗传素质不存在差别,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
肯定教育的作用:
认为教育对人的成长起决定性作用,可以改变人的性格、气质和精神,甚至创造出天才。
环境决定论:
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尽管教育万能论在理论上高度肯定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并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制度的进步要求,但它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持教育万能论者普遍忽视或否定了遗传素质及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把社会环境和教育看作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而陷入“意志支配世界”的唯心史观。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教育万能论的欺骗性,它忽视了其他因素如遗传、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等对人的影响。因此,现代教育理论更加强调教育的综合性和个体差异,认为教育虽然重要,但并不是万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