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与母亲
郭沫若小时候很淘气,但很孝顺。有一次,他的妈妈得了“晕病”,听说芭蕉花可以治这种病。这种花很贵且难得一开,郭沫若便和哥哥一起偷摘了一朵送给妈妈。妈妈虽然感动,但儿子的行为让她伤心,从此郭沫若再也不偷拿别人的东西了。
韩信与漂母
韩信小时候家里很穷,常常衣食无着。一位为别人当用人的老婆婆同情他,每天给他饭吃。韩信承诺长大后一定报答她。后来,韩信成为著名的将领,被刘邦封为楚王,他依然惦记着这位老人,并将她接到自己的宫殿里,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她。
晏殊与皇帝
晏殊十四岁时被举荐给皇帝,皇帝要求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晏殊发现考试题目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便如实向皇帝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赞赏他的诚实,赐给他“同进士出身”。
季布一诺千金
季布以真诚守信著称。当时有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败仗。后来,季布被刘邦通缉,但许多人因他的诚信而保护他,使他得以渡过难关。最后,季布凭着诚信受到汉王朝的重用。
商鞅立木为信
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为了树立威信,他在都城南门外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起初无人相信,直到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才有一壮士将木头搬走。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从而取得了民众的信任。
曾子杀猪
曾参的妻子为了哄孩子不去集市,承诺回来杀猪给他吃。后来,妻子忘了此事,但曾参却真的杀了猪。他解释说,孩子不懂事,需要学习诚信,否则会玷污他的心灵。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人格的基石,父母应以身作则。
宋庆龄守信
宋庆龄有一次与一所小学约定去看望小学生,尽管天下大雨,但她仍冒雨前往,展现了她的诚信和守约精神,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些故事都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诚信都是赢得尊重和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