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笋种植新技术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育苗方法、选地整地、种植要点、施肥技术、灌溉和排水、病虫害防治以及地面覆盖等。以下是一些关键内容:
育苗方法
埋鞭育苗:选择1~2年的新竹取竹鞭,最好是带竹杆埋鞭育苗,竹杆上留1~2节活枝,每亩埋鞭3000~5000株,可产苗15000~20000株。
播种育苗:每亩播种10~15千克,可产苗30000~40000株。关键在于在幼苗期必须对幼苗遮荫,减少阳光的直接照射,并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
选地与整地
选择交通便利,坡度小于15度,海拔800米以下的山地、丘陵、平原、冲积圩地、滩涂地和房前屋后空地。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湿润、酸性或微酸性的砂质土壤或壤地最佳。
细致整地施肥,开沟做高畦。秋季或早春播种,采用穴播,穴距20×25厘米,穴深1.5至2厘米,每穴下种10粒,每亩用种1.5公斤。播后遮盖稻草,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出苗后搭盖透光度为30%的荫棚,加强水肥管理,每亩可产苗8000丛左右。
种植要点
种植季节以旱春和梅雨季节为最佳,种植密度一般为55-110株/亩。种植方法要注意及时种植、舒展鞭根、浇透定根水。
病虫害防治包括维护生态环境、加强竹林管理、物理防治等措施。
施肥技术
一般每年有四次施肥:5–6月的发鞭长竹肥,8–9月的笋芽分化肥,11–12月的孕笋肥,次年4月的发笋肥。
灌溉和排水
南方地区在梅雨期和夏秋间有台风、暴雨时,要做好排水工作,防止低洼处积水烂鞭。遇到秋旱要及时灌水,防止土过干妨碍笋芽的形成和膨大而影响来年产笋量。
地面覆盖
在竹笋进入到丰产期后,覆盖一层地膜或使用稻草、竹叶等覆盖,以提高地温,促进竹笋生长,从而提高竹笋的产量。
病虫害防治
通过科学防治,不仅能够更有效地保护竹笋免受虫害,确保竹笋的健康生长,还有助于提高竹笋的产量和品质。
新技术应用
砻糠覆盖技术通过深翻、养护竹林土壤,疏伐竹林,分层覆盖40-45cm的竹叶、砻糠、稻草等方式,将竹林结构、土壤肥力、温湿度条件调整到最适宜毛笋生长的环境,进而实现增产增收。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竹笋的产量和品质,推动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议竹笋种植户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技术进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