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脱贫攻坚的故事梗概如下:
彭志牛的故事
背景:彭志牛,乐昌市廊田镇白平村邓屋人,家庭共4口人,2016年开始享受对口帮扶政策。
困境:在帮扶之前,家庭经济困难,妻子患有慢性疾病,两个女儿读书开支大,家庭收入仅靠彭志牛一人务农,居住条件破旧。
转变:帮扶政策带来希望,彭志牛在村干部的陪同下,通过交流了解自家情况,逐渐走出贫困。
白永云的故事
背景:白永云,江边乡干田村委会绿差冲村贫困户,初中文化,种植和养殖能手。
困境:因长期慢性病和学债被纳入建档立卡户,面临“等靠要”的思想压力。
转变:白永云不坐等救济,利用政策扶持,建立大棚养殖温氏鸡,通过勤劳和科学管理,实现脱贫,并带动其他贫困户。
xx的故事
背景:xx,中共党员,xx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负责连山寺村的农业科技扶贫工作。
行动:与村干部一起深入贫困农户,了解致贫根源,提供技术咨询,组织贫困户参观学习,建立脱贫奔康产业园,推动产业发展。
成果:通过科技扶贫,贫困户的种养殖产值突破5000元,年底有望过万元。
毛相林的故事
背景:毛相林,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开凿绝壁天路,发展产业,改变命运。
行动:历时7年在绝壁上凿路,15年发展柑橘、桃、西瓜等产业,推进乡村旅游,提升村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成果:202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3785元,是修路前的43倍,铸就“下庄精神”。
刘虎的故事
背景:刘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伽师县水利局党组副书记、局长,致力于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行动:带领团队找水源、探路线、定方案,即使在患肺癌情况下仍坚持工作,确保47万群众喝上安全水。
成果:2020年5月工程全面通水,群众告别苦咸水,刘虎因劳累过度病情恶化,但仍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脱贫攻坚创新奖”。
白晶莹的故事
背景:白晶莹,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人大常委会主任,推动蒙古族刺绣产业发展。
行动:成立蒙古族刺绣产业专项推进组,协会,带动贫困户通过刺绣技艺脱贫。
王虎章的故事
背景:王虎章,张家界市永定区谢家垭乡苗湾村烟叶种植辅导员,通过免费提供技术和资金,帮助村民种植青钱柳。
行动:消除村民顾虑,签订种植协议,提供技术培训,建立体验观光园和采摘园,推动产业发展。
成果:青钱柳树遍布多个乡镇,带动1200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预计全年收购鲜叶100多万斤。
黄文秀的故事
背景:黄文秀,广西百色年轻扶贫干部,担任乐业县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
行动:深入田间地头,制定个性化扶贫方案,鼓励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查看灾情时遭遇山洪。
成果:黄文秀在扶贫路上牺牲,年仅30岁,她的精神激励扶贫干部继续前行。
王坤森的故事
背景:王坤森,浙江大学退休教师,以拾荒方式助学11年,资助多名贫困学生。
行动:每月将拾荒所得和积蓄捐给贫困学子,设立“王坤森助学基金会”。
成果:资助学生圆梦大学,王老的大爱精神令人敬佩。
杨宁的故事
背景:杨宁,85后女孩,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江门村发展“第一责任人”。
行动:带领村民种植紫黑香糯,变卖婚房助力家乡发展,从大学生村官到村发展责任人。
成果:带领村民克服挫折,产业发展取得成效。
这些故事展示了不同个体和集体在脱贫攻坚中的奋斗与成就,反映了扶贫政策的实效和贫困地区的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