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是一句出自《论语·颜渊》的名言,由孔子所说。这句话的意思是 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但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下去。这句话强调了信任在国家和社会中的重要性,认为信任是立国之本,是比粮食和军事更为关键的因素。
具体来说,这句话的背景是子贡向孔子询问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要使国家稳固,必须做到三点:足食(确保粮食充足)、足兵(充实军备)、民信之(取得百姓的信任)。当子贡进一步询问如果必须去掉其中一项,应该先去掉哪一项时,孔子回答说,可以去掉军备,因为即使没有军备,国家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防御;但如果去掉了粮食,那么人民就会因饥饿而死亡。然而,孔子认为,在这三者之中,民信之是最为重要的,因为没有人民的信任,国家就会失去根基,即使人民活着,也会因为没有信任而无法自立。
这句话后来被广泛引用,成为强调诚信和信任重要性的经典表述。它提醒人们,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需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只有信任才能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