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和“知难行易”是两个不同的成语,它们的意思如下:
中庸之道
意思: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出处:出自《论语·庸也》。
主题思想: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知难行易
意思:懂得事情的道理难,而实行却比较容易。
出处:出自孙中山《民族主义第五讲》。
思想渊源:中国近代革命家、思想家孙中山的认识论学说。中国古代有“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说法,历来为人们所遵奉。孙中山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实践中,深感这种传统旧说不但不能激励人们的进取精神,反而助长一种畏难苟安的心理。他认为“不知固不欲行,而知之又不敢行,则天下事无可为者矣”。
总结:
中庸之道强调的是在处理事情和做人处世上保持中立和不偏不倚的态度,以达到和谐完美的境界。
知难行易则强调的是认识事物的道理相对容易,但真正付诸实践却较为困难,需要克服心理障碍和行动上的犹豫。
这两个成语虽然都涉及到知与行的关系,但侧重点和应用场景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