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礼节丰富多样,涵盖了不同场合、人物和时间情况。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古代礼节及其适用情况:
拱手礼
一般形式:右手在内,左手在外;中国古人以左为敬,所以行拱手礼时,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诚与尊重。
丧事场合:若遇丧事,行拱手礼则正好相反,即左手在内,右手在外。
负荆请罪
场景:西汉时期,廉颇闻蔺相如之事后,肉袒负荆,到蔺相如门前谢罪。
万福礼
场合:唐代武则天时期制定,女子行此礼时,摆姿为身正直立,两手当胸前,微俯首,微动手,微曲膝,并口称“万福”。
跪拜礼
平民见官员:清代,平民见到官员需行跪拜礼,兵士见长官亦如此。因兵士有盔甲,最初只屈一膝或半膝,后演变为屈一膝为礼。
九拜礼:包括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等,其中稽首为最重等级,用于臣拜君、子拜父等场合。
执手礼
场景:古人相见时的一种礼节,双手握住对方一只手,表示亲切和尊重。长辈与小孩之间,小孩应用双手握长辈的手。
作揖礼
场景:古代最通俗的形体礼节,多用于宾主相见。具体动作为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
行走之礼
场景: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
饮食之礼
场景:饮食时要注意仪态,不能大声喧哗,不能挑食等。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祭天与祭地
场景:祭天始于周代,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祭地则在夏至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
宗庙之祭
场景: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祭祀时要卜筮选尸,行九拜礼,包括“稽首”、“顿首”、“空首”等。
这些礼节在不同场合、人物和时间情况下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礼仪文化和尊重他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