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字最早出自战国时代,其来历和演变过程较为复杂。根据现有的文献和考古发现,“爱”字是由“欠”和“心”两个部分构成的会意字。
金文中的“爱”字
金文中的“爱”字形象地表示一个人张着嘴巴,用手摸着心,表示“张口告人,心里喜欢”的意思。
有的金文还在“爱”字中加入手形,像一个喃喃倾诉的人伸出手捧着自己的心,进一步强调了“将对方放在心上”的情感表达。
篆书和小篆中的“爱”字
篆书将“心”直接写在“爱”字的下方,使“爱”字的含义更加明确。
小篆继承了金文的形体,只是把“欠”变为“旡”,并且字脚多了一只向下的足(夊),表示“爱”是一种行为与行动。
简化字“爱”
简化字“爱”将心隐去,更多体现为行为和行动,这与现今大多数国人对爱的理解相吻合。
综上所述,“爱”字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最初是由“欠”和“心”两个部分构成的会意字,通过不同的书写方式,逐渐演变为今天的简化字“爱”。这个字不仅体现了人类最初对爱的理解,即用心去爱、用情去呵护,还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融入新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