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著作之所以晦涩难懂,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缺乏专用语言和符号:
哲学没有像数学、音乐等学科那样拥有自己的专用语言和符号,而是使用自然语言来表达逻辑建构。这使得哲学著作在表达上往往显得拗口难懂。
复杂的逻辑推理:
哲学常常运用逻辑思维来阐释命题,涉及归纳法和演绎法等逻辑推理方法。复杂的逻辑模型对于未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来说理解起来非常困难。
形而上学的抽象性:
哲学研究的问题往往涉及形而上学的抽象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具体应用相距较远。这种抽象性使得哲学著作在内容上显得枯燥,且对大多数人来说缺乏实际用处,导致敬而远之的态度。
语言和思维的差异:
哲学家在表达思想时,由于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的不同,往往使用一些非常规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对于没有哲学基础的人来说可能难以理解。
翻译和表达问题:
哲学书籍的翻译通常十分忠实于原文,但这也导致句子结构可能不符合汉语习惯,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知识的综合性和探索性:
哲学研究的是未分化的人类知识的综合领域,它探索的是人类认知的边疆。这种综合性和探索性使得哲学著作在内容上往往极为复杂和深奥。
综上所述,哲学著作的晦涩难懂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些著作,读者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哲学基础,还需要耐心和细致的阅读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