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发展格局,即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国在面临全球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和挑战时提出的一种战略选择。以下是构建这一格局的几个关键方面:
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
结合扩大内需战略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供需两端的协调配合。
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以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
高水平的自立自强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
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联动。
释放内需潜力
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
充分发挥乡村作为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作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着重发展实体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推动区域联动发展
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的深度对接。
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生产力要素的跨区域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深化市场化改革
探索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
统一商品和服务市场的质量、标准、计量体系。
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优化营商环境,提供知识产权保护。
提升供给体系的创新力和关联性
解决“卡脖子”和瓶颈问题,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扩大居民消费,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中西部地区居民和中低收入群体。
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总体性与顶层设计
基于战略思维和宏阔视野进行顶层设计。
把握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发展需要,并进行体制的深化改革和政策适应性调整。
通过上述措施,中国旨在构建一个更加稳健、可持续和富有韧性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挑战,同时确保国内经济的健康发展。这一战略的实施需要政策制定者、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