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心情网-为你提供各类经典名言与文案句子

中国古代历史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礼仪规范?

中国古代历史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礼仪规范包括:

祭天:

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

宗庙之祭:

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相见礼:

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诞生礼:

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包括高禖之祭、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

成年礼:

也叫冠礼,是汉族男子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

飨燕饮食礼仪:

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

九宾之礼:

这是中国古代最隆重的礼节。它原是周朝天子专门用来接待天下诸侯的重典。周朝有八百个诸侯国,周天子按其亲疏,分别赐给各诸侯王不同的爵位,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各诸侯国内的官职又分为三等:卿、大夫、士,诸侯国国君则自称为“孤”。

跪拜礼:

早在原始社会就已产生,但那时人们仅仅是以跪拜的形式表示友好和敬意,并无尊卑关系。进入阶级社会后,情况就不同了,特别是在封建社会里,“跪拜”是一种臣服的表示。

揖让礼:

“揖”是作揖,双手抱拳打拱,身体向前微倾;“让”表示谦让。这是一种大众化的礼节,一般用于宾主相见时,或平辈间、比较随便的场合。

袒臂礼:

又叫“左右袒”,是一种特定场合下的特殊礼节。所谓“左右袒”,是指露出左手臂或右手臂,以表示拥护哪一方面的意思。它一般用于事态严重的场合,通过“袒臂”表示拥护谁,藉以解决争端。

虚左礼:

古人一般尊崇左,故以右为较尊贵的地位。但乘坐车辆时,却恰好相反:车骑以“左”为尊位。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车骑,虚左,自迎夷门后生。”后来经过演变,“虚左”就表示对人的尊敬。

这些礼仪规范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尊卑观念,也反映了古人对于礼仪的重视和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

上一篇上一篇:8字新婚对联8个字的结婚对联?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