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抗日战争时期:
邓稼先生活在国难深重的年代,七·七事变后,北平战火纷飞,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被迫南迁。邓稼先的父亲身患重病,全家滞留北平。在抗日战争胜利时,邓稼先拿到了毕业证书,并积极参与了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邓稼先回到北平,受聘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京大学教职工联合会的重要角色。1947年,他通过赴美研究生考试,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于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人称“娃娃博士”。
新中国成立初期:
邓稼先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回国后,他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原子核理论的研究,并与一批刚出校门的青年人跟随钱三强、何泽慧、王淦昌等原子科学家进行开拓性的工作。
核武器研制时期:
1958年,邓稼先成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从此他的名字不再出现于公开场合和公开出版物上,成为国家机密。1962年,他领导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诞生,1963年总体计划完成,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他领导的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邓稼先为中国核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
后期与逝世:
1979年,在一次核试验后,邓稼先亲自寻回未爆的核弹头,因此遭受了致命的核辐射,身患直肠癌。1986年,邓稼先去世,享年62岁。
这些历史背景为邓稼先的学术成就和人生轨迹提供了重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