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关于原则的话包括:
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六十四章):表明在治理国家时,应像烹饪小鲜一样慎重而谨慎,强调在执政和统治的过程中要保持谨慎和审慎的态度。
以德报怨
(第六十三章):
强调以德报怨,即用善良和仁慈的方式对待那些对你不好的人,提倡用和平、仁爱和宽容去回应冲突和仇恨。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第八章):
表明上善之道就像水一样,以和平、温和、柔韧为原则,善待万物而不争斗,以示谦卑和宽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第十一章):
强调回归到内心的宁静,通过宁静与内省找到自身的定位和使命,静心养性,使自己与道相合,这些原则指导人们在社会和个人层面追求和谐、平衡和内心的平静。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第四十一章):
意味着真实的语言不需要华丽,华丽的语言也不一定真实,注重诚信守信,不要轻易承诺,一旦承诺就要尽力实现。
无为而治(第三十七章):
意味着做事不要过于强求,要顺其自然,遵循规律,尊重他人的自由和权利,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获得更好的结果。
宽容大度 强调大道至简,大音希声,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简单的,最大的声音往往是最微弱的,为人处世应宽容大度。 执大象,天下往
指出当一个人或一个社会遵循大道的原则,就能吸引众人前来归附,道的原则是无私奉献,为人着想,谦逊包容,踏实努力。
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第三十九章):
这是“道”的三条原则,即爱心加上同情感;含藏培蓄,不奢侈,不肆为;谦让、不争的思想,有“道”的人运用这三条原则,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第五章):
意思是发表过多议论就会使自己迅速陷入困境,不如保持适当沉默,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适度和谨慎。
这些原则体现了《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即在个人修养、社会治理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应遵循自然规律,保持谦逊、宽容、诚信和无为而治的态度,以达到和谐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