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的角度解读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追欢逐乐,无忧无虑,正是作者一生中最美好、最快乐的时光,因而一个“上”字,正好暗合作者这样一种生活情境。 “壮年听雨客舟中”,这时期的作者,进士及第不久,南宋灭亡,他不肯仕元,开始了漂泊生涯。“软语灯边、笑涡红透”的家庭生活既已失去,离乱生活,使他惟有感时伤怀,于客舟中听潇潇冷雨,吹瑟瑟西风,看辽阔的江面堆满铅灰色的云,失群孤雁传来凄厉的哀鸣,心境一何愁苦悲凉!
虞美人听雨表达的画面?
原文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赏析〕 这是一首小令,却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谓言简意赅。它以“听雨”为媒介,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因受国亡之痛的影响,感情变得麻木,一任雨声淋漓,消解了喜怒哀乐……而其深层则潜隐着亡国愁情。 【全文】 雨打笠帽,雨滴行人,雨溅屋瓦。诺大的街道上,众生接受着雨的洗礼。 歌声在高楼响起,清脆、婉转。歌女的歌喉完美地释放出来。 少年在旁,认真地听,仔细地看,看那如柔荑的手,如凝脂的肌肤,那“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眼。少年沉醉。 雨作雨帘,在楼的四面垂下,楼内成了个封闭的空间。点着红烛,垂着罗帐。 楼外的雨声,只成了楼内歌声的伴奏。 “少年不知愁滋味”。 广阔的江面上一点——孤舟。雨水不断侵入水面。躁动。江面俨然成了雨的乐器。 风不断吹摇着舟。舟中人烦躁。 已是壮年的舟中人掀开帘布。雨敲响船舷的木板。“咚”“咚”。 云压低了远方的山,泛起蒙胧,一片灰蒙蒙。 低沉的云中一点——断雁。雨水不断淋湿羽毛。震翅。 风穿插在羽毛的缝隙。雁仍继续飞——孤独的飞。 壮年何尝不是这样一只断雁。四处漂泊,有家不可回。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舟外的雨声,令壮年无法入睡,无法做个归家之梦。 躲雨。在僧庐下看着外面的世界。江山易主。 少年欢乐、壮年愁绪一一没了。看着墙上的四字: 四大皆空。 “人有悲欢离合”,它们是无情的。 “滴答”“滴答”。 只希望这“一声声,空阶到天明。”
第一幅画面:“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它展现的虽然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但具有很大的艺术容量。“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出现,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少年时候醉生梦死,一掷千金,在灯红酒绿中轻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 第二幅画面:“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大辽阔、风急云低的江秋雨图,一只失群孤飞的大雁。这里的“客舟”不是《枫桥夜泊》中的客船,也不是“惊起一滩鸥鹭”里的游船,而是孤独的天涯羁旅,孤独、忧愁、怀旧时时涌在心头。
虞美人听雨写作手法?
这首宋词主要采用了“映衬手法”。第一个画面的欢乐对第二、三个画面的忧愁、凄凉起反衬作用;第二个画面的满腹愁思对第三个画面的万念俱灰起陪衬作用。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中“鬓已星星”运用了比喻手法。表现词人无可奈何、万念俱灰的绝望心情。
听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听雨》表达了无可奈何的情感。《听雨》完整的诗名是:《虞美人·听雨》,是宋代词人蒋捷创作的一首词。此词在结构上运用时空跳跃,以“听雨”复沓串连,上、下片浑然一体,具有跌宕回旋的匠心。 原文: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译文: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这首词以“听雨”为媒介,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
《听雨》表达了无可奈何的情感。《听雨》完整的诗名是:《虞美人·听雨》,是宋代词人蒋捷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在结构上运用时空跳跃,以“听雨”复沓串连,上、下片浑然一体,具有跌宕回旋的匠心。 蒋捷的这首词,内容包涵较广,感情蕴藏较深。以他一生的遭遇为主线,由少年歌楼听雨,壮年客舟听雨,写到寄居僧庐、鬓发星星。结尾两句更越过这一顶点,展现了一个新的感情境界。“一任”两个字,就表达了听雨人的心情。这种心情,在冷漠和决绝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谓字字千钧。虽“一任点滴到天明”,却也同时难掩听雨人心中的不平静。身在僧庐,也无法真正与世隔绝,也不能真正忘怀人生。“点滴到天明”亦无眠到天明,无静到天明也。
宋代将捷的虞美人·听雨全词和赏析?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赏析: 但是在蒋捷词里,同是“听雨”,却因时间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而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蒋捷的这首词,内容包涵较广,感情蕴藏较深。以他一生的遭遇为主线,由少年歌楼听雨,壮年客舟听雨,写到寄居僧庐、鬓发星星。结尾两句更越过这一顶点,展现了一个新的感情境界。“一任”两个字,就表达了听雨人的心情。这种心情,在冷漠和决绝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谓字字千钧。虽“一任点滴到天明”,却也同时难掩听雨人心中的不平静。身在僧庐,也无法真正与世隔绝,也不能真正忘怀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