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国无外交三句名言?
世界极为出名的三句话弱国无公义,弱国无外交.真理只在大炮射程里.还有一句是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弱国无外交”是一条重要原则,不是说弱小国家不能与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而是说,在外交事务中没有重要作用。 在国民党时期,外交部长蒋廷黻的英语讲得非常好,发言理直气壮,但是没有人听。 日本外交部长英语很蹩脚,言辞粗鲁,大家十分关注。 美国总统罗斯福很欣赏蒋廷黻,对他说:“你的英语讲得很好,发言很有道理,但是你的国家太贫弱,弱国无外交。
弱国无外交,弱国无公义,弱人无交情。 弱国无外交,最早出自《白帝城托孤》,诸葛亮说:“臣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呼,弱国无外交也。” 后来,被陆征祥等外交官们引伸援用。
弱国无外交的深刻本质?
弱国无外交的本质就是拳头不硬!国与国外交的深刻本质属性是武装力量的强大!在国际社会的丛林法则里,谁的武装力量强大谁就是规则的制定者,看看美国人几十年来打败的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阿富汗等国家,美国人动不动就打着为他人好的旗号肆意推翻侵略别国。
怎样理解“弱国无外交”这句话?
清朝末期,无论别人打上门来(如鸦片战争),或者自己向别人宣战(如八国联军),中国都只有一个“败”字可言。独裁者便只好割地赔款,以保自己的统治得以延续。然而外交还是有的,否则李鸿章便不能称之为“外交家”。他的外交即是努力使国家和民族的损失降到最低地步。 所谓外交,定义很多。无论西方的、前苏联的仰或我们自己的,都离不开“和平手段”四个字。也就是不必战争解决问题,却要维护国家利益。如果“弱国无外交”,那么弱国也就死路一条了! 所以,弱国的外交还是存在的,只是在国际社会不受重视备受欺负罢了!
“弱国无外交”出自哪里?
1945年曾有中国记者至比国采访陆征祥,据报导陆征祥曾对未来国情提出简短而著名之警语:“弱国无公义,弱国无外交”。 陆征祥1871年生,1884年就读于上海广方言馆,后入北京同文馆习外文,尤精俄文。1893年奉派担任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翻译官。八国联军之役,其长官许景澄被慈禧处死,遂心生不满。日俄战争事件后,在俄国愤而剪去发辫。陆征祥在俄结识比利时天主教女子培德女士,不顾使馆反对,于1899年结婚。由于陆征祥能力出色,表现优异,仍在1906年升任中国驻荷兰特命全权大使。1912年共和革命后,应总统袁世凯电命,从驻俄大使任所返国出任外交总长,并推动中国现代外交机构之改革,将清代“外务部”改为外交部。袁世凯称帝其间,曾短暂出任国务卿职务。
初中历史弱国无外交例子?
在历史上,中国明朝时期的外交政策非常保守,几乎完全放弃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外交往来。 明朝朝廷不认为外交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繁荣有帮助,因此只会通过特殊的赠礼和贸易方式来满足与其他国家的联系。 这种弱国无外交的策略使明朝居于孤立无援的境地,造成了对国家的严重影响和损失,包括对国内贸易的限制和促进内部腐败。总之,弱国无外交是不可取的方法。
弱国无外交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明朝末年因外交上的失误,导致被外族入侵,遭受巨大的打击;北宋时期因为外交上的软弱,导致辽国和金国先后侵略而失去大片领土;清朝时期与西方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致使国家处于被动地位。这些例子都表明,外交上的失策和软弱不仅会导致国家领土的削弱,还会使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下降,甚至失去独立和自主权。 因此,对于一个弱国来说,外交非常重要,需要建立稳定的国际关系,加强各方面的合作,保障国家安全和发展。
中国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清朝国内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贸易不发达,政府认为与外国贸易会破坏国内经济和政治稳定,因此实行禁止海外贸易、限制侵入等政策。 这导致了中国在19世纪时遭遇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和霸权,最终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 这种不具备外交手段和缺乏对外交往理解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显然处于劣势,应引以为戒。
如何理解“弱国无外交”这句话?和感想根据九年级的历史回答?
中国近代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国门,从此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封建社会,外国侵略者层层深入,八国联军后,清政府已经是“洋人朝廷”了 ,即是任人宰割的肥羊。此时根本没外交可言。 1919年巴黎和会上,正是因为国弱,作为战胜国,在国际会议上却毫无地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