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DC漫画和电影中,7个小丑分别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和背景故事:
初代小丑 (凯撒·罗摩洛)
登场于1966年的《蝙蝠侠:大电影》。
以滑稽搞笑的形象为主,还未被深度挖掘,更多是作为小丑的鼻祖角色。
第二代小丑 (杰克·尼克尔森)
登场于1989年的《蝙蝠侠》。
因蝙蝠侠的行动毁容,落入化学池后变成小丑,开始复仇之路。
以癫狂且无视规则著称,通过歌唱和舞蹈来安慰自己。
第三代小丑 (希斯·莱杰)
登场于2008年的《蝙蝠侠:黑暗骑士》。
将混乱和罪恶视为艺术,是反社会的理想主义者。
乐于挑战蝙蝠侠和人类的道德底线,企图把哥谭市变成罪恶之城。
希斯·莱杰凭借该角色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和金球奖最佳男配角。
第四代小丑 (卡梅隆·莫纳汉)
登场于2014年的美剧《哥谭》。
精通各种犯罪手法,犯罪目的为证明某个疯狂但值得深思的观点。
性格冷酷、疯狂,善于欣赏人性的丑恶,不断试探人性,摧毁人的精神和内心。
第五代小丑 (杰瑞·德莱托)
登场于2016年的《自杀小队》。
虽然戏份被删减,但与小丑女的爱情戏出彩。
四丑论中的第四个
该版本的小丑是模仿日漫梗而衍生出的概念,并非官方设定的角色,但在粉丝中有讨论。
平行宇宙中的小丑
有两个小丑是来自其他宇宙的,具体设定和背景故事可能因版本而异。
这些角色在性格、动机和背景上都有显著的不同,共同构成了DC宇宙中丰富多样的小丑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