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心情网-为你提供各类经典名言与文案句子

袁隆平的生平事迹介绍【48句精选】

袁隆平的生平事迹介绍

1、“我希望青年科学家不要过分计较个人得失,而是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断努力。”2018年11月22日,在接受未来科学大奖组委会颁发的奖杯时,袁隆平表达期望。

2、袁兴烈一路顺遂地念完了小学、中学,考上了国立东南大学中文系,即后来的国立中央大学,那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大学,为民国时期的中国最高学府,在院系设置上也是当时最齐全、规模最大的大学。

3、他已经89岁,身体大不如前。

4、袁隆平写于1985年的《杂交水稻简明教程》,经联合国粮农组织出版后,目前已发行到40多个国家,成为全世界杂交水稻研究和生产的指导用书。

5、四是袁老壮心不已,继续奋斗在杂交事业的前沿,好样的……同时,国家各种荣耀、国际各种荣誉纷至踏来……

6、数十年如一日候鸟般奔忙的背后,是这位老科学家对梦想的执着、对国家和人民的赤子之心。

7、袁隆平之父

8、中国的爱因斯坦

9、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袁隆平立誓。

10、一如既往,去年冬天,袁隆平又去了海南,和自己的团队在南繁基地一呆就是3个多月。

11、二是那是一个人人贡献社会的伟大时代,是一个集中全社会力量解决各方面问题、难题的创造奇迹的伟大时代……为了解决新中国粮食问题,中国社会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集中各方面力量为解决农业问题——为杂交水稻事业进行了集体攻坚,袁隆平只是这一领域的突出成绩者之一……正如屠幼幼在那个时代做出了医药方面伟大贡献——但屠幼幼深知那是那个伟大时代集体的所为——她只是其中突出的一分子而已——所以在获诺贝尔奖后当记者采访她时说,我首先就是要感谢毛主席——这就叫不忘初心也是事实求是……

12、年9月,中国农学会、华南农业大学、中科院等多个单位和部门的专家,对袁隆平领衔的“低镉水稻技术体系”多点生态试验进行了综合评议。结果显示,“低镉稻”稻米镉含量在每公斤0.07毫克以下,低于每公斤0.2毫克的国家标准和每公斤0.4毫克的国际标准。这表明,“低镉稻”在不同镉含量土壤、不同栽培方式下的表现都较为稳定,为我国从根本上解决“镉大米”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撑。

13、多个省区市的科研人员聚集到海南,他慷慨地将“野败”分送给大家,又在农场支起了小黑板,给全国各地科研工作者讲课。一场轰轰烈烈的全国攻关大会战打响。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14、人物生平

15、袁隆平一生与杂交水稻打交道,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誉满全球,但我想呢,从吃水不忘挖井人来说,我讲这么几个意思,形成一个认识袁老的“故事”。

16、袁兴烈,男,生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江西德安县人,毕业于南京的东南大学,“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的父亲。

17、在得知新中国成立后,华罗庚毅然放弃美国每年10万美金的优厚待遇,决心回到当时还一穷二白的中国,撑起了当时中国的数学界。

18、年,袁隆平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此后,他与学生李必湖、尹华奇成立“三人科研小组”,开始了水稻雄性不孕选育计划。1970年,在海南发现的一株花粉败育野生稻,打开了杂交水稻研究突破口。袁隆平给这株宝贝取名为“野败”。

19、“更愿意做太平洋上的海鸥”——让杂交稻技术贡献人类

20、“不让老百姓挨饿”——携初心“追着太阳”

21、奋斗不息:从“吃饱饭”到“吃得好”“更健康”

22、袁隆平的爷爷就搬到了县城,并在县城北部建造了一所宅子,取名为“颐园”,和著名的“颐和园”就差了一个字,足以看出这所宅子有多么的辉煌。

23、杂交水稻之父

24、因“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和解除贫困展示了广阔前景”,“致力于将杂交水稻技术传授并应用到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几十个国家”,2004年,袁隆平获得了世界粮食奖。

25、这也是他用一生践行的奋斗目标。尽管目前杂交水稻已经取得每公顷产量18吨的成就,但袁隆平并不满足。他告诉记者,还要朝着每公顷19吨、20吨的目标奋斗。目前,他正在攻关的遗传工程雄性不育系为工具的第三代杂交水稻,争取在未来几年时间内通过审定,进行大面积推广,并逐步替代三系杂交稻和两系杂交稻。

26、根据网上公开信息显示,袁隆平一生与农结缘,与农相伴,但他却并不是普通农民家庭的孩子。他的父亲叫袁兴烈,出生于1905年,当时正值清末,社会局势动荡的年代,在这种情况下,袁兴烈依然坚持完成了学业,后来考入南京东南大学,毕业后,担任一所小学的校长,后来,袁父放弃了稳定的教育工作,开始投身于革命事业,一直到1974年,才开始在南京政府担任事务科科长等职务。

27、在75年的岁月中,他为中国留下10部数学巨作以及150余篇学术论文,心甘情愿地将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数学事业!

28、年9月7号,袁兴烈和华静的第二个孩子出生,这就是袁隆平。一开始袁隆平叫袁小孩,乳名二毛,这对年轻的父母亲还真能凑合呀。

29、“一带一路”倡议,为帮扶沿线国家提高粮食生产提供强大助力。根据湖南省农业农村厅统计,截至2018年底,已有40多个国家种植了超过700万公顷的杂交水稻。

30、“让所有人不再挨饿,成了他终生奋斗的目标”这一句。从1964年开始,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技术,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从而为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袁隆平的生平事迹介绍

31、为了更好观察水稻生长发育,他头顶烈日天天下田,就算眼睛刚做完手术、肺部感染、一天打三次针,他也从不缺席。

32、教育经历

33、答:袁隆平的父亲叫袁兴烈,出生于江西德安,当时袁家已经开始放弃农业转而经商,后来发家致富。

34、“洞庭湖的麻雀——见过几回大风浪”,这是湖南人常说的歇后语。在讲述自己的杂交水稻梦时,袁隆平笑言:“有人说我是洞庭湖的老麻雀,但我更愿意做太平洋上的海鸥,让杂交水稻技术越过重洋。”

35、袁隆平1930年9月1日生于北平(今北京),江西省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协副主席。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2006年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他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

36、袁隆平从小被袁兴烈和华静给予厚望,毕竟袁兴烈的爸爸是从农业走出来的,所以不希望袁隆平他们继续种地,但是袁隆平偏偏就走上了农业的道路。

37、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每当袁隆平回想起曾经大饥荒的日子,总是忍不住落泪。

38、华罗庚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数学天才,在国外求学的那些年,英国美国苏联日本都抢着要他!

39、在袁隆平日复一日的坚持、努力下,杂交水稻实验非常成功!让中国再也不会吃不上饭,这是袁隆平一生追求的事情。

40、解决了“吃饱饭”的问题后,袁隆平将更多精力放在了“吃得好”和“更健康”上。由他领衔、已实施10多年的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从过去强调产量,向兼顾绿色优质目标转变。2017年参与“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的30多个品种中,优质稻占比超过30%,其中不少品种的米质已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41、一是袁隆平是新中国五十年代的大中专生,是幸运的赶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时代……

42、袁隆平的杂交稻研究,在中国国内是具有开创性的。从1964年开始,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43、袁隆平出生在动乱年代,从小跟着家人过着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在重庆求学时,经历了大轰炸,他感到,要想不受别人欺负,国家必须强大起来。新中国成立前,袁隆平亲眼见到倒伏在路边的饿殍,十分痛心。选择农业报国,源自袁隆平想让大家“吃饱饭”的强烈愿望。

44、三是今天一些人把在那个创造了社会主义建设无数奇迹的伟大时代正如我们看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里说的,“两弹一星”能从国家当时那样艰难险恶环境下几年成功,就是因为有比天神还神力的领袖的引领,从领袖到元帅到将军到科学家到普通知识分子民众万众一心、同心同德建设伟大新中国么……而无论屠幼幼还是袁隆平,就是在医学、农业领域突出的科学家……但到了今天,写袁隆平时,总喜欢要无中生有或小事化大地写那个时候“怎么了”“怎么了”——如果真那样了——袁杂交水稻能成功么……这一点屠幼幼在人格上了不起,值得学习……

45、回忆起那段攻坚克难的日子,袁隆平记忆里最深刻的细节之一,是背着够吃好几个月的腊肉,倒转好几天的火车,前往云南、海南和广东等地育种研究。他回忆说,这样的经历“就像候鸟追着太阳”。

46、年,袁隆平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农学实验。袁隆平发现,水稻中一些杂交组合有优势,认定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培育杂交水稻的念头,第一次浮现在他的脑海。

47、袁隆平(1930年9月7日一2021年5月22日),男,汉族,生于北京,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中国党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48、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