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赋要求
1、汉赋是在汉朝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散文均为赋。著名诗人屈原的作品其实过去也为赋。赋兴盛于汉唐宋时期,所谓唐宋八大家均为写赋高手。也因为兴盛于汉唐,而且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故有“汉赋”之说。
3、语音回上要求声律谐协
4、骈文受赋的影响很大,骈比起于东汉,成熟于南北朝。在文章中广泛用赋的骈比形式,是汉代文人的常习。以至于有些以赋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视作骈文。像南朝刘宋的鲍照的《芜城赋》、谢惠连的《雪赋》及谢庄的《月赋》等。
5、唐中后文赋,句式参差,以散代骈,押韵随便,但行文清新流畅,与散文差不多了。
6、三是意思流畅,文字清新,切忌堆砌辞藻,无病呻吟,歌功颂德,掺杂太多现代白话;四是必须要有一定的内容,不能满篇像花间词不知所云;
7、赋,中国先秦两汉流行的一种文学体裁,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用词工丽绮美、典故堆砌、雕琢繁华,结构宏大,讲究文釆韵律。句式多以四言六言为主。要求押韵,可以隔三四句,甚至五六句押韵。可以换韵,应与内容段落相一致。
8、汉赋形成于汉初。贾谊首开汉赋先风,其代表作为《吊屈原赋》和《鹏鸟赋》。真正创立汉赋体制的是汉初辞赋大家枚乘。《七发》是枚乘的代表作,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9、赋,是中国古代兼具诗歌与散文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
10、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
11、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
12、历史上,我国的文体就文体就分为两种,凡是讲究韵律的即为诗,其他类型的均归入散文。
13、赋早在先秦儒家荀子时便已是一种文体,《荀子》一书中已有《赋篇》,分别写云、蚕、礼、知、针五种事物。那时赋的主要特点是“不歌而诵”,适宜于口诵朗读。它的抒情成分少,着重铺叙和描写,接近于散文;行文时又往往韵散间出,具有半诗半文的性质;在篇章结构上,则多采用问答的形式。赋是《诗》与《楚辞》演变而来,《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赋到西汉时,已足以成为汉代文学的代表,乃至影响千年中国文学史。汉赋的形成和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汉初的赋家,继承楚辞的余绪,这时流行的是所谓“骚体赋”,代表作家和作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枚乘的《七发》等;其后则逐渐演变为有独立特征的所谓散体大赋,这是汉赋的主体,也是汉赋最兴盛的阶段,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扬雄的《甘泉》、《河东》、《羽猎》、《长杨》,班固的《两都赋》等;东汉中叶以后,散体大赋逐渐衰微,抒情、言志的小赋开始兴起,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张衡的《二京赋》、《归田赋》,赵壹的《刺世嫉邪赋》,蔡邕的《述行赋》,祢衡的《鹦鹉赋》等。尽管散体大赋有其华而不实、矫揉造作的弊病,在中国文学史上,汉赋仍然有其一定的地位。它在丰富文学作品的词汇、辞句以及技法方面,在促进文学观念的形成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赋大致分为五种,也正是五个重要时期:西汉人将楚国诗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也视为赋体,没有一定的限制性,这称做楚辞体的骚赋;汉赋篇幅较长,多采用问答体,韵散夹杂,其句式以四言、六言为主,但也有五言、七言或更长的句子,汉赋喜堆砌词语,好用难字,极尽铺陈排比之能事,却被后人视为赋体正宗,也称古赋;六朝赋是东汉抒情短赋的变体,其特点是篇幅短小,句式整齐,多为四言、六言拼偶组成,而又讲究平仄,通篇押韵,又称俳赋;唐宋又有律赋,题目,字数韵式,平仄都有严格限制;文赋是中唐以后产生的一种散文化的赋体,不刻意追求对偶、声律、词采、典故,句式错落多变,押韵较自由,甚至大量运用散文的句式,文赋实际上是赋体的一种解放。赋家主要代表人物有屈平、宋玉、司马相如、杨雄、枚乘等人。汉赋,无疑是古典文学中一种影响深远的体裁。
14、内容和思想难以兼顾,舍思想而重内容也。赋是诗的前身,也是诗的一种体裁,不能为了东拼西凑,影响了诗意。赋也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学体裁,不能为了故弄玄虚,突出高大正伟光正的鲜明旗帜,影响了赋的内容。
15、应该说“赋”就是一种文体!
16、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
17、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其中汉赋最具影响。
18、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
19、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其中汉赋最具影响。
20、赋作为一种文体,早在战国时代后期便已经产生了。它的主要特点是“不歌而诵”,适宜于口诵朗读。它的抒情成分少,着重铺叙和描写,接近于散文;行文时又往往韵散间出,具有半诗半文的性质;在篇章结构上,则多采用问答的形式。
21、答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22、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四: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23、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24、汉赋在结构上,一般都有三部分,即序、本文和被称作“乱”或“讯”的结尾。汉赋写法上大多以丰辞缛藻、穷极声貌来大肆铺陈,为汉帝国的强大或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高唱赞歌,只在结尾处略带几笔,微露讽谏之意。
25、汉赋的主要特点在于铺陈事物,讲究文采。句式多以四言六言为主。虽然讲究押韵,但是可以隔三、四句,甚至五、六句押韵。又要求换韵,大体与内容段落相一致。
26、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
27、战国时代的荀子是最早以"赋"名篇的作者。其作《赋篇》,包括《礼》、《知》、《云》、《蚕》、《箴》等五篇短赋,对汉赋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
28、它主要有三个特点:
29、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
30、从东汉中期至末年,汉赋进入转变期,即朝着接近现实的方向转化。张衡的《归田赋》,抨击社会政治,表现不满倾向,初步奠定小赋基础。蔡邕的《述行赋》使之成为汉赋第二大家。他的赋作内容深刻,用词得当,鞭笞了社会的丑恶,对人民的疾苦表示出同情和关怀。
汉赋要求
31、汉赋,唐诗,宋词,元杂剧,明清小说,这应该可以概括我国文学兴盛的轨迹。
32、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归于散文。
33、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片》。最初的诗词曲都能歌唱,而赋却不能歌唱,只能朗诵。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
34、汉赋的形成和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汉初的赋家,继承楚辞的余绪,这时流行的是所谓“骚体赋”,代表作家和作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枚乘的《七发》等;其后则逐渐演变为有独立特征的所谓散体大赋,这是汉赋的主体,也是汉赋最兴盛的阶段,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扬雄的《甘泉》、《河东》、《羽猎》、《长杨》,班固的《两都赋》等;东汉中叶以后,散体大赋逐渐衰微。抒情、言志的小赋开始兴起,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张衡的《二京赋》、《归田赋》,赵壹的《刺世嫉邪赋》,蔡邕的《述行赋》,祢衡的《鹦鹉赋》等。
35、赋的特点
36、六朝赋名为骈赋,篇幅短小,讲究骈偶用典。名家江淹《别赋》《恨赋》文学史上非常有名,为骈赋之典范。
37、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赋近于诗而远于文,从主题上看,楚辞体作品主题较为单一,多为“悲士不遇”。而其形式也比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体式,象屈原那样书写自己的不幸与愁思。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铺张夸饰,对汉大赋的影响不言而喻。赋自诞生之日便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这就是受楚辞影响极深的原因。骚体赋,多采用楚辞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常继用了楚辞的“引类譬喻”手法。
38、四: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39、写赋的格式和要求为:一是押韵,必须押韵,可以通韵;二是格式整齐,语句对仗,可以写成散句,不能写成散文;
40、如果非要把“汉赋”划为一种文体,应该属于散文。
41、在汉武、宣、元、成帝时代,汉赋达到全盛期。这一时期成就了名望最大、在汉赋史上占有“赋圣”地位的司马相如。司马相如作赋29篇,现仅存《子虚》、《上林》、《大人》、《长门》、《美人》、《哀二世》6赋。其中,他的《天子游猎赋》包括《子虚赋》和《上林赋》两篇,代表了汉大赋的最高成就。司马相如在两赋中基本规定了汉大赋的模式:先是连篇累牍地堆砌辞藻,极尽夸张美饰之能事,最后以淫乐足以亡国,仁义必然兴邦的讽谏作为结尾,铸成“劝百讽一”的体制。
42、汉赋分为大赋和小赋。大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汇华丽,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长篇巨制。西汉时的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杨雄,东汉时的班固、张衡等,都是大赋的行家、小赋扬弃了大赋篇幅冗长、辞藻堆砌、舍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在保留汉赋基本文采的基础上,创造出篇幅较小、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赵壹、蔡邕、祢衡等都是小赋的高手。
43、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性质。是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为手段,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以“颂美”和“讽喻”为目的的一种有韵文体。它多用铺陈叙事的手法,赋必须押韵,这是赋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主要特征。起于战国,盛于两汉。赋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赋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体,叫“律赋”;宋代用散文的形式写赋,称“文赋”。著名的赋体文章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
44、唐宋科举时用过的律赋,格式严格,对仗工整,平仄和谐,由考官出题限韵,文字不超过四百字。
45、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46、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
47、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擒丈”;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
48、汉赋至魏晋定型于小赋,至南北朝演化成骈赋,至唐宋转变为律赋与文赋。
49、汉赋又称古赋,篇幅较长,多采用问答体形式成篇,韵散夹杂,喜用生僻字。
50、到了唐宋时,把科举考试时所采用的一种试体赋称为律赋。其格式要求严格,对仗工整,平仄和谐,并且由考官出题限韵,全文不能超过四百个字。有的在题目之外,另出数字(通常为八字)为韵脚,如颜真卿的《象魏斌》,即以”象悬国章道祟政理“为韵。
51、五是对古文的运用和对词语的锻炼,必须符合规则,不能自己瞎写,乱写,搞得别人根本看不懂;六是少用生僻字,尽量简短,少一点铺排,多一点真实;七是文字和诗意两者不可兼得,舍文字而取诗意也。
52、自西汉末期至东汉中期,汉赋基本定型,后辈汉赋作者无法超越前人,故模拟之风大盛,汉赋进入模拟期。这时的汉赋作者以扬雄、班固为最著名。
53、汉赋称古赋,篇幅较长,多采用问答体成篇,韵散夹杂,喜用生僻字。名家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两赋结构宏大,纵横自如,文词富丽,对后世影响极大。
54、至六朝时,赋又称俳赋,篇幅较短,讲求骈偶和用典。
55、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西汉、东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56、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57、汉代时常把辞(即楚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因辞与赋都兼有韵文和散文的性质,是一种半诗半文的独特文体。结构宏大,辞藻华丽,讲究文采、韵律,常用夸张、铺陈的手法。
58、中唐后,受古文运动影响所作的赋,称为文斌。句式参差,多以散代骈,押韵也较随便,比较注意行文的清新流畅,已经与散文较为接近了。
59、至东汉时期,有文学家、史学家班固,善于作赋,在其《两都赋序》中指出:“赋者,古诗之流也“。其后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讲究文采、韵节,兼具诗歌与散文的性质,在当时颇为盛行。
60、赋的写作技巧(写得好一篇赋的要求):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四、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扩展资料: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赋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对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曹植的《洛神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庾信的《哀江南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