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心情网-为你提供各类经典名言与文案句子

渺远的意思-集合105句

渺远的意思

1、例如“我们的考试时间已经近在咫尺了,需要更加努力备考”。

2、眼前,近处,邻近,附近

3、在现代汉语中,“远”还有深奥的含义,如言近旨远。

4、辽远的近义词是:迢遥、遥远、远处、渺远。解释:遥远的样子。辽阔的近义词:宽广、宽敞、宽阔、辽远。解释:面积大,范围广,广阔。所以辽远是辽阔的近义词。

5、成语发音:mángwútóuxù

6、渺字怎么组词:幽渺、渺邈、森渺、宏渺、深渺、茫渺、渺莽、渺弥、云渺、绵渺、渺沔、缥渺、缅渺、莽渺、渺漫、渺漭

7、“茫”,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máng,最早见于甲骨文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茫”的基本含义为模糊不清,对事理全无所知,如茫然、茫昧;引申含义为遥远,面积大,看不清边沿,如茫茫、茫漠。

8、近义词遥远

9、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10、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

11、相反词:眼前

12、渺形近字:缈,沙。

13、说明这道题考察我们对词语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的,没有什么困难。

14、答案是:渺和茫其实就是一个同义词,它们的区别在于:渺是很小的事物,而茫则是看不清的东西。总之,都是很难看到或者很难看清,所以这两个字往往是合在一起使用的,也就成了我们所说的“渺茫”,也因此而比喻成看不出的结果或者看不到的“希望”。

15、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个人在学习。

16、因离得太远而模糊不清:烟雾~。

17、反义词:眼前,附近,邻近

18、[yǎnqián]

19、答案遥远的相反词有:附近,毗邻,邻近,眼前,近处,临近。等等

20、茫无头绪

21、yáoyuǎn

22、组词:渺茫、渺小、浩渺、缅渺、旷渺、漂渺、渺远。

23、◎水势辽远:浩渺。渺邈。渺渺。渺然。

24、◎茫茫然,看不清楚:渺茫。渺无人迹。

25、渺的组词:渺茫、渺小、浩渺、缅渺、旷渺、漂渺、渺远。

26、王句即用此意。

27、微小:渺小。微不足道。

28、我觉得渺的结构是沙子中间一个目,目代表眼睛,眼睛中带沙子,字面意思就是说在人的眼中这个东西很小。

29、渺小:~不足道。

30、解释遥远

渺远的意思

31、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32、衍义:引申指“模糊不清、对事理全无所知”。如:茫然、茫昧。[2]

33、近在咫尺也可以指时间上非常接近,不远了。

34、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

35、二者的区别在于意思不同:渺是微小的意思,茫是没有边际的意思,可以组成的成语应该是渺不足道、茫无头绪

36、又如:浩渺(形容水面辽阔);渺冥(渺远);渺弥(水流旷远的样子);渺漭(水势辽阔的样子);渺绵(水流不断的样子)

37、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38、[fùjìn]

39、(动)位置相挨近:我国东部~日本。[近]靠近。②(名)附近:住宅区~有个邮局。

40、中文名渺远

41、(形)相距不远的:~地区|~没有学校。[近]邻近。[反]遥远。②(名)相距不远的地方:学校就在他家~。[近]邻近。

42、邻近是遥远的反义词。遥远即很远的意思。在那遥远的地方,有我永远忘不掉的亲人。这是把遥远和牵挂,和思念,和回忆联系在一起。′

43、遥远;邈远;渺茫

44、[jìnchù]

45、茫[máng]

46、[línjìn]

47、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48、意思:1极远。

49、本义:遥远、面积大、看不清边沿。如:茫茫、茫漠、渺茫。[1]

50、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51、反义词:眼前附近邻近

52、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

53、“咫尺”,即指极小的距离,也体现了时间上极短的意思。

54、一。渺[miǎo]释义:

55、(名)①跟前:近在~。②目前,最近的一段时间内:~的困难。

56、渺,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miǎo,最早见于傳抄古文。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渺”的基本含义为微小,如渺小、渺不足道;引申含义为水势辽远,如浩渺、渺邈。

57、近义词:辽远边远渺远邈远

58、相反词是附近,例如:

59、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60、近在咫尺因为是近距离的意思,与遥远的概念相反。

渺远的意思

61、又如:渺茫(辽阔的样子;模糊不清;虚妄无凭;难以预期;没有把握;空虚);渺莽(烟波辽阔无际的样子);渺无人烟(一片渺茫,没有人家);渺漠(广漠无际)

62、成语解释:非常微小,不值得一提

63、成语发音:miǎobùzúdào

64、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65、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料。

66、它相反的词有:眼前、附近、邻近和近处等等。遥远是一个形容词,它的意思是很远。例如,在那遥远的地方,有我可爱的家乡。人类从没停止过对遥远的宇宙探索。

67、形容水大:浩~。

68、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69、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70、渺是特别小,小到拿不起来,不值得一提。茫是面积大且遥远,不容易靠近,不好捕捉,抓不到。渺茫放在一起就是没有多大希望。多用于形容目标很难达到,如前途沙茫,指成功可能性小到几乎没有。通常渺茫连起来作为词使用,很少单独拿出渺或茫单个字应用

71、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

72、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拓展资料:《登飞来峰》赏析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73、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74、附近的地方。

75、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前赤壁赋》

76、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苏轼《前赤壁赋》

77、四际渺弥。——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78、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

79、《登飞来峰》是王安石到飞来峰上的有感而发,《题西林壁》的意思是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80、微小;藐小

81、渺远,汉语词语,读音为miǎoyuǎn,意思是遥远。其实也就可以说是非常的渺小,遥远,看起来就是非常遥远

82、衍义:又用作姓[3]。

83、读音miǎoyuǎn

84、渺茫:~若烟云。~无人迹。~无声息。

85、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86、又如∶渺无影响(没有一点儿踪影);渺小(藐小;微小);渺不足道(非常微小,不值得一谈

87、渺[miǎo]

88、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89、附近都是高高矮矮的城中村,杂乱无章地连成一片,过大桥后,城市基线陡然升高,环境优美的小区和摩天大楼鳞次栉比。

90、渺不足道

渺远的意思

91、渺小:~不足

92、(形声。从水,芒声。本义:水浩大的样子)

93、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

94、有一条小河流从遥远的高山上流下来,经过了许多的村庄与森林,最后它来到一处沙漠。

95、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96、形容水或其他事物没有边际、看不清楚:渺茫。茫无头绪。

97、无所知:茫然。

98、例词:路途遥远

99、遥远造句

100、遥远相反词:

101、造句:许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适当的工作,一时感到前途渺茫。

102、同本义[boundlessandindistinct]茫乎其若迷。——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拔剑四顾心茫然。——唐·李白《行路难》

103、远,普通话读音为yuǎn。远的基本含义为走路走得长,如远行无急步;远的引申含义为时间长,如远古。

104、二,词语渺茫的意思:

105、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题西林壁》赏析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