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来历大揭秘
1、还有一种关于新年的说法是,在公元前2000多年之前,舜继承天子之位,带领部下祭拜天地,此后,人们就将这一天当做岁首,这也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也被人们成为春节。
2、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有几种不同的来历。首先,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它源自古代的农历新年,是中国人民庆祝新一年到来的传统节日。
3、春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传统活动。最早,春节只象征着阳历新年的到来,从此开始古代我国人民共同纪念新的一年的庆祝活动,开始了春节的由来。
4、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1914年1月民国政府内务部向袁世凯呈文“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袁世凯批准了该呈文。由此,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易名为“春节”。
5、春节的由来
6、春节的来历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
7、这年除夕,“年”兽闯进村。它看到一户人家烛火通明,门贴大红纸,“年”狂叫着扑过去。接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不敢靠近。这时,院门大开,只见老人身披红袍在院中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走了。这事很快就在别的村里传开了,大家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8、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9、在传统的农耕社会,立春岁首具有重要的意义,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虽然此后由于在历史发展中阴阳合历历法制度的推广,节令与节日发生了分离,但许多节令民俗仍旧保留了下来。春节是由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上古时代人们在春回大地、终而复始、万象更新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驱邪攘灾、祈岁纳福。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迹。如岭南部分地区沿承有在新年初一拜岁以及新年期间隆重盛大的拜神祭祖、驱邪纳福节仪活动,由此可见上古时代岁首祭祀的蛛丝马迹。春节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春节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底蕴,也记录着古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10、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斗柄回寅”为春正(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岁已开启。“岁”的概念,来自上古历法,“岁”即“摄提”(原始干支),又名为“岁星”、“太岁”。在传承发展中后世将这套多音节的摄提纪元(岁)术语简化为一个字,其与简化后的干支在《尔雅》与《史记》均有对照关系的记载。如: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语出《尔雅·释天》)。干支(岁)纪元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正东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为起始,然后顺时针方向旋转,循环往复。在传统文化中,干支与方位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岁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曰:“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十二月运行,周而复始,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斗柄回寅,春回大地,终而复始,万象更新,新岁由此开始。[4]
11、传说中“年”是一种独角猛兽,每到腊月最后一天,它就会出来掠食人畜,人们为了驱赶它,就在除夕之夜用红色桃木做成牌子,上有“神荼”“郁垒”之名,挂在自家门口,这叫作“桃符”,来避凶驱邪,这就是后来的春联。
12、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13、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14、春节来源于古老的农历传统节日,具体源自约公元前1500年的我国周朝时代,是本地历法计算的结果。当时将360天的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30日,但一年中仍有5天的差额,古人便将这5天定为“闰月”,以平衡月份的天数,而这五天就是春节。
15、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16、早在公元前2200年,还没有农历的情况下,我国古代部分地区就开始以此为新年了,而诸如搬迁、物价变化、灾害等不同情况下,以及不同朝代对此活动的不同影响,也使得新年节日的形式发生了改变或增加,从而春节也有了多样的表达形式。
17、从此以后,每年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贴红对联、放爆竹,用来驱赶“年”兽。这个风俗越传越广,从此就有了“过年”。
18、春节,俗称“过年”,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也是海外华人的重要传统节日。中华民族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19、春节(SpringFestival),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又称“过年”“过大年”,是集除旧布新、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20、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21、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星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传统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以及祈福辟邪的活动。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岁节(年节)的起源与发展涵盖了人文哲学与自然规律等方面内容。[68]
22、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23、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24、其次,春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日,它是中国人民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此外,春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日,它是中国人民庆祝农历新年的传统节日。最后,春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日,它是中国人民迎接新的一年的传统节日。总之,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它有几种不同的来历,它既是中国人民庆祝新一年到来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民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还是中国人民庆祝农历新年的传统节日,最后是中国人民迎接新的一年的传统节日。
25、关于新年的由来,在民间有两种说法,
26、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27、过年的意思包含:
28、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29、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虞舜时期,舜即位做了天子,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神灵,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舞龙、逛庙会、逛花街、赏花灯、烧烟花等活动。
30、年,是太古时期的一种非常凶猛的怪兽,它非龙非虎非熊,却身躯庞大,头上长着独角,外貌狰狞,十分凶残暴戾,平时深居在深渊或深山密林之中,能吃飞禽走兽。不过,吃这些野兽也就罢了,年会在岁末的时候下山,来到人间吞食百姓,每次下山都要吃掉无数百姓。
过年的来历大揭秘
31、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2、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33、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34、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35、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36、春节的由来:
37、年阴历一月一日就是春节。春节里人们有放鞭炮、贴窗花、贴门神、贴红对联的习俗。这是因为很久以前,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让人们惊恐万分。
38、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39、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虞舜时期,舜即位做了天子,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神灵,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舞龙、逛庙会、逛花街、赏花灯、烧烟花等活动。
40、在新年或春节期间进行庆祝等活动。2.指过了新年或过了春节:这事不急,等过了年再说。3.时间词。明年:这孩子~该上学了。过年原本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对中国人来说,这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它源于古代农耕社会,人们对春天的格外重视,春天万物复苏,是又一个耕种季节的开后,所以古人说元复始,万象更新,心里装着满满的欢喜,去迎接一个全新的轮回。在宋、元、明清各代,春节被称为元日、元旦或新年。一直到民国时期,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引进西洋历法,才将阳历的1月1日定名为元旦,将农历新年更名为春节。
41、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依据斗转星移定岁时,“斗柄回寅”为岁首。“斗柄回寅”大地回春,终而复始,万象更新,新的轮回由此开启。在传统的农耕社会,立春岁首具有重要的意义,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在历史发展中虽然使用历法不同而岁首节庆日期不同,但是其节庆框架以及许多民俗沿承了下来。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2][64]
42、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43、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44、人们对年充满恐惧,不过也是无奈,没有人能对付年,但人们根据经验知道年在岁末的最后一夜会下山,于是人们把这岁末最后一天当作关口来熬,称作“年关”。
45、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46、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47、汉武帝命司马迁、落下闳、邓平等作《太初历》,定夏历正月为岁首,每年的正月初一为元旦。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正式规定公历元月一日称“元旦”,农历正月初一称“春节”。
48、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民间俗称“过年”,起源于古老的农业祭祀,“年”的原始意义是指作物成熟,其正式形成在汉代,这和历法的完备有密切关系。
49、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西周初年新旧岁交替之际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习俗,被普遍认为是春节的雏形。西汉汉武帝下诏推行太初历,把春节定在孟春正月初一,一直延续到今天。
50、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地方特色。[1]
51、一种是相传中国古代的时候有一种名为“年”怪兽,十分凶猛,只有在除夕的时候才会出现,这一天它会吞食牲畜,伤人性命,所以每到除夕这天,居民都会逃回深山躲避年兽。后来来了一个乞讨的老人,一位老婆婆给了这个老人食物并让其躲避年兽,老人请求在老婆婆家待上一晚,并许诺将年兽赶走,到了半夜,年兽闯进村后,发现家家户户门上贴上了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年兽吓得逃走,村民回来之后发现了这件事并知道了驱赶年兽的方法,此后每年除夕,家家户户就会贴对联,燃放爆竹,灯火通明,到了初一还会走亲串友庆祝,此后这个风俗就流传了下来,变成了春节。
52、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53、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春节是家家户户团聚的日子。关于过年还流传着这样的传说: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长时间住在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噬牲畜伤害人命。所以每年到除夕这一天,村里的人就带着家眷躲避年兽。
54、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
55、由来:先秦时期,新年习俗处于萌芽阶段。此时的庆祝活动主要是在一年农事完毕之际,为报答神的恩赐而举行的“腊祭”。新年习俗定型于汉代。经过战国和秦朝末年的社会大动荡后,西汉初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比较稳定,人们的生活情趣高涨,一系列节日习俗形成了。
56、春节的传说
57、人们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烛火通明,守更待岁,以驱赶年兽。初一一大早,走亲串友道喜问好,恭贺对方度过了年兽的肆虐。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58、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长时间住在海底,每到除夕才上岸,伤害人命。所以除夕这一天,人们都离家躲避年兽的伤害,把这这个称为“过年”。
59、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希望能帮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