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风唤雨的世纪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1、例如:难道今天不是母亲节吗?
2、第一段(1):指出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3、作者用对比的方法来揭示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意义。没有科学技术,人类只能服从自然。人们生活在一个日出日落的“农耕社会”中,只能把美好的愿望“寄托”在神话中。但是有了科学技术,人类可以改造自然,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4、发现和发明有什么不同?
5、第二段(2):科学技术对改变人类生活的现实意义。
6、我认为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对于人类进程的决定性。20世纪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一个萌芽和成熟的一百年。人类呼风唤雨般利用这些不断出现的新产品,新发明开始改造世界,丰富生活便利生活。
7、呼风唤雨是什么意思?
8、设问的修辞手法,就是一问一答,也就是有问有答。
9、还有一种就是反问句。反问句和设问句的区别就是,设问句有问有答。反问句不需要回答,答案就在句子中。
10、科技怎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11、呼风唤雨是指: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科学技术的革新给人类世界带来巨大变化
12、加快了社会进程
13、大家觉得21世纪还会有哪些发现与发明?
14、学完课文后,你们又是怎样认识“呼风唤雨”的呢?
15、本课采用总——分——总的写作方法,不仅层次明晰,同时使得原本枯燥的说明变得条理清楚,有条不紊。在说明方法上,作者运用了比较、举例子、引用、比喻等方法,将科学技术发展的百年历史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篇幅短小,说用力极强,给读者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
16、第三自然段写农耕社会只写了“没有电灯,没有电视,也没有汽车”,只能靠幻想寄托美好愿望,20世纪,人们的幻想都实现了。
17、《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课文作者追随历史前进的步伐,首先指出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然后设置两个设问,说明科学技术造就了这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最后采用对比和举例的方法进行阐述。
18、答案是:这是设问的修辞手法。
19、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运用设问要抓住读者关心的问题,如果问题既不重要,也不新颖,人们并不关心,修辞者却故弄玄虚,不仅不能提高表达效果,反而令人生厌。
20、《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一篇介绍二十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文章。中国科学院院长仅用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21、呼风唤雨的世纪运用了做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介绍100年里的科学技的写法。呼风唤雨在词典中解释为使刮风下雨,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在比喻能够支配自然,在课文中比喻人类在利用自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不再像从前那样受到自然条件的严格限制。
22、课文分段:
23、“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这句话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这句话出自《呼风唤雨的世纪》:“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24、这些强大的力量通常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如政治干涉、经济制裁、文化渗透等,来影响其他国家、企业或个人的行为和决策。
25、呼风唤雨是一个比喻,指的是一个人或组织有非常大的能力和影响力,可以轻易地掌控某些事物的发展趋势,就像能够呼唤风云、引导天气一样。在世纪中,这个词语通常用来形容某些强大的政治、经济或文化力量,比如某些国家、大型企业、知名人物等。
26、是什么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了地球村?
27、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课文引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古诗表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28、是谁来呼风唤雨呢?是科学技术。修辞手法?
29、呼风唤雨的世纪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30、第三段(3-4):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意义。
呼风唤雨的世纪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31、在20世纪以前,人类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32、例如:今天是母亲节吗?是的。
33、地球村说明了什么?
34、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20世纪的“呼风唤雨”呢?
35、是谁呼风唤雨?
36、第四段(5):引用名言,点明文章的中心。
37、读了《呼风唤雨的世纪》可以提出这些问题:为什么用《呼风唤雨的世纪》作题目?
38、这两句诗在《呼风唤雨的世纪》课文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意思是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课文引用该诗句的原文: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这两句诗来形容,表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变化之快,是人们始料未及的;科技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焕然一新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