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怎么翻译
1、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2、夫物芸芸④,各复归其根。
3、老庄及后道家心性修养的意境是“致虚守静”。
4、万物由道而产生出来,不断变化,这都是自然之道的表像,但我们会看到,它们都会复归本根,我要看到的是它向道复归的这个本质和规律。
5、不知常,妄作凶。
6、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
7、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
8、万物都是出入于阴阳,才能升降造化。
9、意思是:生活保持清静,坚守不变确实履行。
10、天地有此虚静,故日月星辰,成象于天;水火土石,成体于地。
11、天之道若不致虚,以至于达到至极,则万物之气质不实。
12、如灵猫捕鼠一般,目不转睛,聚精会神,思想高度集中。
13、又如鸡之孵卵,紧闭双目,精神内守,专注在所孵的鸡蛋上。
14、“致虚守静,道法自然”意义旨在:内心平静安宁,欲求很少,遵守天道自然,不强求的生活作风!是道家思想的精华了。
15、[译文]
16、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
17、出处: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六章。
18、就是遵从自然,心静致远之意。
19、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20、原文: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21、释义致虚极,守静笃,“致虚极”,造其极曰“致”。“致”是动词,是做到、达到的意思。真空无象曰“虚”。“虚”就是佛家所说的“空”。以往道家只讲“清”与“虚”二字。“清”是形容那个境界,“虚”则是象征那个境界的空灵,二者相通意同。虚而至虚曰“极”。“致虚极”,就是要做到空到极点,没有一丝杂念与污染,空明一片,湛然朗朗。“守静笃”,寂然不动曰“静”。虚一浑厚,静而至静曰“笃”。“守静笃”讲的是修炼功夫,要一心不乱、专一不二地“守”住心。
22、意思是: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不受影响。
23、知常容⑩,容乃公,公乃全⑾,全乃天⑿,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24、人世间,任何事情都是相辅相成的,就像我能够每天坚持分享,需要不间断地学习与精进;其实我在分享的过程中,也得以提升了智慧力和能力。
25、这是一种修定的功夫,也是虚静到极点的比喻。出处致虚者,天之道也。守静者,地之道也。
26、人生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不能坚持学习精进,或者选择原地踏步,也就意味着不断退步。其实,只要一个人能够用心,无论在什么场合、时间,遇到什么样的人,都能够从中学到东西
27、地之道若不守静,以至于至笃至实。
28、致虚极,守静笃①;万物并作②,吾以观复③。
29、象动于上,故万物生;体交于天,故万物成。所以虚静之妙,无物不禀,无物不受,无物不有。
30、成就万物,与万物并作者,皆是此虚静之妙。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怎么翻译
31、原文: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32、“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意思是世间万物的生死轮回,我在这里反复的看着。出自《道德经》第十六章。
33、归根⑤曰静,静曰⑥复命⑦。
34、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老子认为,人要使自己的心性达到与宇宙之道接近的虚空寂寥的无极状态,也即宇宙的本体美之境。这就首先要持守住内心的那份宁静与平和,不受物欲诱惑,不受尘世干扰,持一守中,心如止水,也即人性的静观审美境界。
35、复命曰常⑧,知常曰明⑨。
36、[原文]
37、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
38、译文: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