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尊师重教的句子
1、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中叙述自己艰苦的求学经历,与今太学诸生优越的学习条件进行对比,得出无可置疑的结论:学习、品格上的成长,取决于自己主观上的努力。
2、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全文结构严谨,详略有致,用对比说理,在叙事中穿插细节描绘,读来生动感人。
3、写生活方面,以同舍诸生“烨然若神人”的打扮与自己“组袍敝衣”作对比。
4、作者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条件的对比。
5、在写作中又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使左右有对比,前后有照应,文章于宽闲中显示严整,“鱼鱼雅雅,自中节度”。这一点给人的印象也是十分深刻的。
6、老师的严厉与自己的谦逊对比。
7、将富家子弟的豪阔与作者自己的贫寒对比。
8、总之,作者以鲜明的对比,分辩事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9、在叙述艰苦求学生活时,以主观上的勤奋专注与客观上的艰苦作对比。
10、四处对比:
11、写从师时,师严与礼恭作对比。写求学时,生活的艰苦与求学意志的坚定作对比。
12、明代文学家宋濂写的《送东阳马生序》大量运用对比手法。例如:老师的严厉叱咄与宋濂“的“色欲恭,礼欲敬”相对比,突出宋濂的尊师重道。
13、同舍生“皆被绮绣,腰白玉之环”“烨然若神人”和宋濂“缊袍敝衣”的穿戴相对比,突出作者心无旁骛,一心向学,以学为乐的品质。
14、文章浑然天成,内在结构却十分严密而紧凑。本来文章所赠送的对象是一篇之主体。然而文章却偏把主体抛在一边,先从自己谈起,从容道来,由己及人,至最后才谈及赠送的对象。
15、一、创作背景
16、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匠心独运。在文章的深层结构中,主宾之间有一种紧密的内在联系,时时针对着主,处处照应到主,而却避免了一般赠序文章直露生硬的缺点,使文章委婉含蓄,意味深长。
17、作用是对比之中得出结论,鲜明且有说服力。更能突出在生活贫寒的条件下,刻苦勤奋,坚韧不拔的素数精神和虔诚求学的可贵。
18、《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创作的一篇赠序。在这篇赠序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
19、余幼时即嗜学。
20、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此篇赠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以勉励他人勤奋。
21、二、相关赏析
22、太学生们学习条件优越和作者自己学习条件低劣对比。
23、此句话用“嗜学”奠定全文的基调。由此引出求书难;其次求师难;再次求学难。求书难,写出了作者当年抄书、借书的艰难。求师难,表现了作者尊师重道,虚心好学的精神,的确令人钦佩。由此可见宋濂在学业上有所进步,和他的勤奋学习、尊敬老师是分不开的。求学之苦,表明宋濂没有坚强的意志,是做不到课文中提到的那种地步的。然后作者写自己饮食、衣着在学生中是十分寒酸的。可是由于作者生活目的明确:来了是为了学习的,不是比阔气。所以在同学们面前,他既不羡慕别人,也不惭愧,反而“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从而表达了作者幼年时期勤苦的学习情况。
24、扩展资料:
25、自己年轻时的艰苦生活与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相对比,突出作者希望马生珍惜现在的学习条件,勤奋学习,学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