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曲清丽派代表人物
1、刘秉忠(1216--1274)的[南吕·干荷叶]《有感》二首“色苍苍”、“色无多”借当时以“干荷叶”起兴的民间小调,来抒发当时文人的个人不幸或国家兴亡的感慨,表现了民间歌曲向诗入创作转化的共同特征,不甘寂寞与繁华如梦的感慨是文人的,曲调和即物起兴的手法是民间的。杜仁杰(生卒年不详)的套曲《耍孩儿·庄稼不识勾栏》写庄稼人初次看戏的情形,人物场景,鲜明如画,虽为韵文,纯用口语,显得生动活泼。曲中描写元代勾栏的情况,比较具体,是研究当时杂剧演出的重要资料。
2、其散曲多讴歌田园隐逸生活,流露出对黑暗政治的不满,也有直接抨击现实、关心民生疾苦之作,风格兼有豪放与清逸。《红绣鞋》九首,或写仕途之险恶,或写隐居之乐趣,既是对现实的批判和揭露,也反映了当时文人矛盾苦闷的心理和消极避世的思想。《山坡羊·潼关怀古》发出了尽管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百姓都只能遭受痛苦的感慨。吊古伤今,同情人民命运,这在元曲中是少见的。他从险恶的政治斗争中转向平静、明媚的大自然,心情特别愉快,因此一些写景之作境界开阔,明丽生动,给人以美的享受,如《庆东原·即景》、《殿前欢·登会波楼》、《前调·咏江南》等。
3、由于宫廷朝会大合乐时采用散曲,并且由翰苑人物撰词,皇帝嘉赏,散曲地位逐渐提高,这一点与词的发生、发展情况相类似。
4、元散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但突破了诗词的格律约束,语言清新明快、自然朴实,有民间口语特点,表现风格讲究直率明快,毕露无遗,直述白描。从内容和思想方面看,元散曲多有反映现实之作。
5、到了元末,南戏音乐融入散曲,不少作家采用南北合套的方式,使元代散曲的发展出现了新面貌,向明代散曲以南曲为主的局面,迈出了第一步。
6、豪放派以马致远称首,清丽派则以张可久为魁。
7、胡祇适(1227--1293)的《春景》3首,描写鸟语花香的宜人景色,给人一种清新的感受。其中“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写景抒情,寓有生活哲理,在元曲中常被引用,但“三月景,宜醉不宜醒”,也表现出大夫的情趣。王恽(1227--1304)的《黑漆弩·游金山寺》刻画金山寺风光,气象豪迈,近似苏轼。《小桃红·平湖乐》,之一,描绘山河秀美,慨叹国家变易,表现出对元蒙统治者的不满。但作品中也时有消极情绪。
8、姚楼(1238--1313)的散曲不少为表现个人情怀或描摹儿女风情之作,文辞浅白流畅。《醉高歌·感怀》四首、《喜春来》(笔头风月时时过)、《满庭芳》(天风海涛)等,抒发了厌倦官场生活,希望退居田园的深沉感叹。《凭闻人·寄征衣》刻画思妇的矛盾心理,反映对征夫的深切思念,着墨不多,而真挚动人。当时人拿他与卢挚并称,实际上其成就及影响还比不上卢挚。但他是那时的士大夫里有意采用散曲这种新诗体来抒情而成就较高的作家,因此对散曲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9、元散曲的流行早于杂剧,其格式和体制对杂剧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散曲在金、元之交就被文人士大夫所采用,称为“新乐府”。由于宫廷朝会大合乐时采用散曲,并且由翰苑人物撰词,皇帝嘉赏,散曲地位逐渐提高,这一点与词的发生、发展情况相类似。从题材内容来看,散曲主要有风情和隐逸两类,此外还有一些揭露现实和写景、咏史、抒怀之作,总起来看内容是比较狭窄的。这是因为,散曲主要是由妓女、艺人酒席宴上所唱和文人学士遣怀释闷所作的。这个现象和词的创作也很相似。
10、在以上曲作家之后的卢垫、姚楼、冯子振、张养浩等人,虽然还是名公贵人,风格偏于典雅,但因他们对现实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创作的成就也比较大,时有豪放清新之作。卢挚(1235--1300)的散曲多借古抒怀之作,文辞偏于华美。《折桂令》八首,吟咏历史传说中的八名美女,寓有兴衰的感慨。《折桂令.箕山感怀》,反映了对功名的厌倦和对现实的不满,但情调过于低沉。一些描写农村生活和自然风光之作,如《折桂令·田家》、《沉醉东风·秋景》等,自然生动,清新爽朗。《全元散曲》。录其小令120首,在前期散曲作家中除马致远外,他是现存作品最多的。前人评其作品“天然丽语”、“自然笑傲”,表现了初期元散曲作家清丽派的特色,对北散曲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11、冯子振(1257-1314)的散曲现存小令44首,内容多写个人闲适生活。《鹦鹉曲·山亭逸兴》、《黑漆弩·野渡新晴》等,即景抒怀,风格豪放而潇爽。一些描写农民生活的作品如《鹦鹉曲·农夫渴雨》、《黑漆鸳·园父》等,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感情。贯云石在《阳春白雪序》中说:“冯海粟豪辣灏烂,不断古今,心事天与,疏翁不可同舌交谈”,评价颇高。张养浩(1270--1329)的散曲收入《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中,他是元代有别集流传的少数散曲作家之一。
12、张可久(约1270—1348后)元曲作家。一说名久可,号小山。庆元(今浙江宁波)人。多年任下级官吏,时官时隐,足迹遍及江、渐、皖、闽、湘、赣等地,一生坎坷不得志。
13、从艺术形式上看,元散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但突破了诗词的格律约束;语言清新明快、自然朴实,有民间口语特点;表现风格讲究直率明快,毕露无遗,直述白描。从内容和思想方面看,元曲多有反映现实之作。当时的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元曲的反抗情绪最强,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这种情绪在怀古咏史和归田退隐之作中都有表现。元曲描写爱情的作品比历代诗词泼辣、大胆,描绘自然山水的作品虽不及诗词典雅,但有清新自然的特点。这些都是元曲艺术魅力之所在。
14、杨果(1195--1269)现存小令11首,套数五套。所作《小桃红·采莲女》八首最为有名。其中第三首:“伤心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寓有对金朝覆亡的浓厚伤感。第四首:“到如今,西风吹断回文锦”,表现战乱使夫妇离散,感慨尤其深沉。文辞华丽,手法含蓄,风格与词相近,可说是由词向曲过渡的作品。
15、他是元代散曲清丽派的代表作家,与乔吉并称为元散曲两大家。现存作品有小令八百五十五首,套数九套,为元人中最多者。其散曲多为欣赏山光水色,抒写个人情怀和应酬怀古之作。作品讲究格律音韵;着力于炼字炼句,对仗工整,字句和美;融合运用诗、词作法,讲究蕴藉工丽,而且常常熔铸诗词名句,藉以入于典雅。明清以来颇为文人推重,《太和正音谱》誉之为“词林之宗匠”。有《小山乐府》。
16、从题材内容来看,散曲主要有风情和隐逸两类,此外还有一些揭露现实和写景、咏史、抒怀之作,总起来看内容是比较狭窄的。
17、如以前、后期作品的倾向来看,前期是以豪放本色为主流,但是尖新清丽之作也有重要地位;到了后期,则以清丽为主,豪放为辅。
18、乔吉散曲的风格特点是清新自然,飘逸脱俗,是元代散曲清丽派的宗师。
19、这是元代散曲风格流派消长的大致情况。
20、乔吉元代杂剧家,他一生怀才不遇,倾其精力创作散曲、杂剧。
21、张可久,字小山,元朝著名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称为“二张”。是元代散曲中“清丽派”的代表作家。张可久存世作品现存小令855首,套曲9首,数量为元朝之冠,为元代传世散曲最多的作家,占现存全元散曲的五分之一,其个人作品占朝代作品总量的比例之高,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22、元代散曲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金末到元成宗大德年间(约1234至1307),作品的风格比较质朴自然,语言通俗活泼,和民间歌曲较为接近,也有一定的社会内容。最初的散曲作家,主要有杨果、刘秉忠、杜仁杰、胡祗通、五恽等,大部分是位高官显的文人,他们写散曲不过是出于好奇,偶而为之,对这种形式并不熟悉,只是把传统的诗词略加变化,未能充分体现曲的本色,但一些作品也有艺术价值。
23、元代散曲作家,现在可以考定名姓的有227人(据近人任讷《散曲概论》统计);作品有小令3853首,套数457套(见近人隋树森《金元散曲》)。在元代那样的社会环境里,可以设想,被埋没的作者和作品一定不少。尽管如此,在仅90多年的元代,有这么多的作家作品出现,也算是一时之盛况了。
24、元散曲的流行早于杂剧,其格式和体制对杂剧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散曲在金、元之交就被文人士大夫所采用,称为“新乐府”。
25、乔吉的散曲以婉丽见长,精于音律,工于锤炼,喜欢引用或融化前人诗句,与张可久的风格相近。不同的是,乔吉的风格更为奇巧俊丽,还不避俗言俚语,具有雅俗兼备的特色。
26、豪放派以马致远称首,清丽派则以张可久为魁。如以前、后期作品的倾向来看,前期是以豪放本色为主流,但是尖新清丽之作也有重要地位;到了后期,则以清丽为主,豪放为辅。后期即使以疏放豪宕著称的作家如贯云石等人,他们的作品也与前期豪放派不同,带有江南文学传统的妩媚的色彩。这是元代散曲风格流派消长的大致情况。
27、元曲有剧曲、散曲之分,剧曲又叫杂剧,是有完整故事情节。有唱词、宾白(对白独白)和科泛(表情动作)的戏剧;散曲又叫清曲,是依据某种曲调创作的工人清唱的曲词,仅从文字上看是诗歌。散曲又套数、小令和带过曲之别。小令是一韵到底的单曲,为了表现更多的内容,小令又可以带上一两首语之音韵相连的曲子,就是带过曲。套数是由同一宫调的多首曲子连缀而成的有头有尾的一套组曲。由于元曲来自民间,所以历代文人都将散曲归于不登大雅之堂的“小技”,故收录成辑的并不多。隋树森先生辑录的《全元散曲》应当是目前最好的版本。书中收录作家218人,小令3885首,套数477片。以及部分残曲。元曲四大家的作品上中学的时候就接触的比较多,关汉卿的《窦娥冤》都成了玩笑:我比窦娥还冤呢。其实这样说是不对的,窦娥是被婆婆陷害的,她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连我老公都还知道:六月飞雪,窦娥很冤呢。冤得不能再冤了
28、张养浩,马致远,徐再思是元代三大散曲名家
29、后期即使以疏放豪宕著称的作家如贯云石等人,他们的作品也与前期豪放派不同,带有江南文学传统的妩媚的色彩。
30、这是因为,散曲主要是由妓女、艺人酒席宴上所唱和文人学士遣怀释闷所作的。这个现象和词的创作也很相似。
散曲清丽派代表人物
31、散曲的语言明显地具有口语化、散文化的特点。明凌蒙初《谭曲杂札》评散曲的语言“方言常语,沓而成章,着不得一毫故实”。
32、元代散曲可以分成(套曲和杂剧)前期散曲作家的活动中心在大都(今北京),这是散曲兴盛时期,作家队伍中有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如刘秉忠、杨果、卢挚、姚燧等;有著名的杂剧作家,如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等。
33、元代散曲创作的风格是多样的,一般认为,主要可以分豪放、清丽两派。
34、散曲,元代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但小令除了单片只曲外,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它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如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四时乐兴》,以四支同调小令分咏春、夏、秋、冬,构成一支组曲;《录鬼簿》载乔吉曾有咏西湖的〔梧叶儿〕百首,是重头小令之最长者.联章体虽以同题同调的组曲出现,内容上互有联系,但组曲中的各支曲子仍是完整独立的小令形态,故仍属于小令的范畴.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套数的体式特征最主要的有三点,即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生,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小令和套数是散曲最主要的两种体制,它们一为短小精练,一为富赡雍容,各具不同的表现功能.除此之外,散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