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同时,也要注意发掘小细节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及时解决避免成为大问题。
2、这句话现在喻指大影响、大思潮从微细不易察觉之处源发。一般用于形容细微之处,也用于形容各种事物不知不觉的发生。而且这句话是化用了战国时期宋玉的《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译文:风在大地上生成,从青萍这种水草的末梢飘起。
3、这句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原文如下:“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南。”这句话通过观察大雁飞行来形象地阐述了这一观点,表示大雁的翅膀不够宽大,就无法承受风的力量。因此,只有当大风从微小的迹象逐渐积聚起来,大雁才能够背朝天空飞翔。
4、后来喻指大影响、大思潮从微细不易察觉之处源发。出自《风赋》,录自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主编的《文选》。
5、成语"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出自古代《诗经》中的《小雅·采葛》一诗,青萍是指草的一种,它是草中较为娇弱的一种,成长时只有微弱的摇摆。
6、风起于青萍之末,止于草莽之间。
7、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就是说,大风在长有青色的萍草的地方聚集,然后刮起来的.风起于青萍之末:应该是见微知著,一叶落而知秋。
8、“萍”与“蘋”是两种不同的水草,不可混用。
9、这个成语也可以引申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重细节,从小处着手,不断积累,最终可以收获巨大的成果。
10、但在诗中它却被用来形容起一个巨大的风暴,意味着小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到整个大局,同时也体现出变化的积累过程。
11、风起于青萍之末的意思是:风从地上产生出来,开始时先在青萍草头上轻轻飞旋,最后会成为劲猛彪悍的大风,现在一般指某种倾向,或者是谣言的产生,是不可预期的。风起于青萍之末的后一句是“止于草莽之间”,出自战国·宋玉《风赋》。
12、原意指风从地上产生出来,开始时先在青苹草头上轻轻飞旋,最后会成为劲猛彪悍的大风。巨浪从海上诞生,开始时从细小的波澜积聚,最后会发展为惊涛巨浪。
13、出自战国·宋玉《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
14、这句成语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用于提醒人们要善于观察和分析细微的迹象,以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应对措施。
15、"大风起于青萍之末"是一句古代中国成语,意思是指重大事件的发生,往往从微小的迹象和迹象中逐渐显现和发展。这句成语用来形容事物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不可阻挡的趋势。
16、可以理解为封起来的时候会在清屏的时候结束,而让会在波兰之间慢慢平复下去。
17、风起于青萍之末,下一句浪成于微澜之间。
18、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原意指风从地上产生出来,开始时先在青苹草头上轻轻飞旋,最后会成为劲猛彪悍的大风,即大风是自小风发展而来。后来喻指大影响、大思潮从微细不易察觉之处源发。出自《风赋》,录自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主编的《文选》第十三卷,作者为宋玉。这是一篇以风为喻的讽谏之作。全篇采用问答体,通过楚襄王和宋玉的四问四答来叙述风的发生过程和各种态势,并将风分为“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来进行对比描写,从而阐明了“其所托者然,则气与风殊焉”的道理,反映了王公贵族生活的豪奢和黎民百姓生活的悲惨。
19、这句话意味着风起于青苔的尽头,说明风起初时是微弱的。浪平于波澜之间,表明浪的起伏也并不是极端的。这句话借风起和浪平的比喻,来形容事物的起始阶段和发展过程,并非始于极端,而是渐进,持续增长。可以理解为事物的初始阶段往往微弱,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增强,最终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这句话提醒我们在面对事物发展时,需要理性看待,不要被表面的微弱或平静所欺骗,应该看到事物内在的潜力和可能性。
20、原句是“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出自于战国末期文学家宋玉《风赋》。“浪成于微澜之间”是后人参照前句仿写的对偶句。
21、原意指风从地上产生出来,开始时先在青蘋草头上轻轻飞旋,最后会成为劲猛彪悍的大风,即是说大风是自小风发展而来。后来喻指大影响、大思潮从微细不易察觉之处发源。
22、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23、大风起于青萍之末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一件事情一开始可能只有微小的变化或迹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变化会越来越大。
24、意思是风从地上产生,开始从青萍草头上兴起,发展成大风,浪原本只是细小的涟漪,发展为滚滚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