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师德
1、中国历史对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自战国末期就有,据《学记》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对“师德”有了明确的要求。
2、求师标准:----学有所成,合乎儒术可以为师。他提出“圣人无常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求师标准。
3、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
4、①教师的任务:-----传道,即儒家仁义之道;授业,讲授儒家经传与古文;解惑,解答学生在学习道和业过程中提出的疑难问题。
5、一、“有教无类”。
6、因此,我们坚持文化自信,合理继承转化优秀传统文化,切实解决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7、②求师标准:----学有所成,合乎儒术可以为师。他提出“圣人无常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求师标准。
8、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
9、孔子—有教无类;
10、三是解惑,即解答学生在学习道和业的过程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可见,韩愈在对教师任务的理解上,突破了传统的认识,把教师的任务从“授业”扩大到了“传道”和“解惑”。韩愈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达到这三方面才算是完整的教学工作。
11、唐朝著名思想家韩愈在其《师说》一文中提出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个著名观点。所谓传道即传授道德观念等,即我们时下所说“思想教育”,这个是基础教育,德为先,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是不可能成才的。
1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13、新时期我国加大了师德建设的力度,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师德问题仍时有发生。尤其是在当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师德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更大范围的关注,产生了很大影响。
14、万世师表—孔子,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
15、二、因材施教。要根据不同学生有个性禀赋差异的特点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16、《师说》在开篇就明确提出了教师的任务。韩愈提出教师的任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传道,即传授儒家仁义之道。
17、韩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18、一、批判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师德
19、道德高尚是个体稳定的道德面貌的特征。他是一个人道德努力的结果,是一个人的人性、价值与尊严的标志。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着教师的人格修养十分重要,教师道德修养的直接目标,也是教师道德人格的建设。
20、他把“道”作为择师的根本标准。他认为可为师者,不在于其年龄大小和地位的高低,而在于其懂得“道”比自己早或比自己多,师其“道”也。
2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2、在我国古代,师德是教师资质认定的重要标准,古代师德观中的师德不仅包含了教师个人的道德品质修养,还包括对教师从事教育的态度、方法以及能力都进行广泛的论述。
23、明朝教育家魏校《庄渠遗书·谕教读》称:“教读皆有成人之责,切须以身率人。正心术、修孝弟、重廉耻、崇礼节、整威仪,以立教人之本。
24、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
2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体现了一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师德。
26、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在西学东渐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下,文化日益多元化,我国传统文化精神危机及多元文化精神之间的矛盾,引发了人们人生观、价值观迷茫,价值取向动摇,功利主义倾向明显。这不仅影响着教师教育观念,还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有着重要的影响。
27、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8、要根据不同学生有个性禀赋差异的特点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三、术业有专攻。
29、韩愈在其《师说》中明确提出了以“道”为本的教师标准。韩愈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他还特别强调:“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这些论断充分表明在韩愈教育思想体系中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而且层次较高的教师标准观。
30、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清王夫之《四书训义》、韩愈的《师说》中都有提出:
中国古代师德
3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因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
32、师德观:
33、解惑即是指当受教育者面临未知事物,遭遇困顿和迷惑,教师运用自身的知识、技能为其解开困顿、迷惑。
34、韩愈是一个很有师德的人,他专门给自己的弟子们这是古时候的称呼现在是叫学生,喜欢专门给他们答疑解惑不管是在任何时候。
35、每个人,不论出身贫贱还是富贵,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二、因材施教。
36、忙也好不忙也好,都喜欢去传道授业,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恩师,非常地遵守先生是古代的这么一个称呼现在是叫老师的这么一个师德
37、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即德行高尚,行为端正,才可以为师者。这句话到现在仍然是许多学校规范教师职业道德的标准。
38、“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赞美教师的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可。
39、王夫之—欲命人者必须先自明;
40、授业即传授人学业、技能,这个技能是指能够使学习者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各种技术、理论知识。
41、教师职业道德是随着教育的发展而发展的。春秋以前,教师职业道德虽然已经出现,但很不系统,往往夹杂于政治道德之中。春秋时期,孔子办私学,广收门徒,创立了许多有关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理论,并以《论语》一书集中反映了出来。其中较为著名、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体现了一种有关“学”、“诲”的师德。
42、孔子死后,弟子们以对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
43、由此可见,古时虽没有“教师资格证”,但对教育从业者资格毫不含糊,要有德行、有学识,还得身体健康,强调“师德”:太学博士须“生事爱敬,丧没如礼”。
44、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45、师生关系:----可以互相为师,没有绝对不可逾越的鸿沟。他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46、三、术业有专攻。作为教师,要有过硬的基本素质和深厚的思想道德修养。
4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8、韩愈作为教育的倡导者、践行者,主张以身立教,他认为教育者的威信,来源于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为了做好教育工作,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力求在德行、知识、修养等各个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
49、这种以“道”为主,“道”“业”统一的标准,要求教师必须把传道卫道作为最高目标,忠于传道,勤于授业,善于解惑。也就是说,只有“道”高德重,艺精业厚,“道”“业”兼备,方可为师。这个标准,后人总结为“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因此,我们不能不叹服,早在一千多年以前,韩愈就已经将今天我们所说的政治与业务、思想教育与知识传授的关系洞察得如此明晰!
50、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师德高尚,源远流长。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为人师者必须依法执教,以德育人,爱岗敬业,尽心竭力,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师德的基本内容就是“敬业、爱业、乐业、精业、勤业”。《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指出:爱岗敬业精神是师德的核心内容.我应该具有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信念,对教育事业的挚爱与强烈的进取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时代需要,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
51、你好,墨家学派是先秦时期的“显学”之一,墨子的学说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特征。他的师德思想体现了“兼爱”的政治主张,他重视教师的社会作用;重视道德教育;主张要具有言行一致,以身作则的师德规范;提倡教师要有“强说人”的教育态度;要注重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博与约”结合,提高认识能力,注意环境育人作用等。这些思想是我国古代教师道德思想中的宝贵遗产,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52、教师的任务:-----传道,即儒家仁义之道;授业,讲授儒家经传与古文;解惑,解答学生在学习道和业过程中提出的疑难问题。
53、③师生关系:----可以互相为师,没有绝对不可逾越的鸿沟。他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54、由于他把“道”作为衡量和选择教师的根本标准,因此他要求作为一个教师首先要对“道”有坚定的信念。这个认识是很深刻的。
55、首先,要热爱教育、热爱学校,树立坚定的教育事业心。
56、作为教师,要有过硬的基本素质和深厚的思想道德修养。
57、年8月1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直以来人们都喜欢把老师和蜡烛联系在一起,把教师比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58、西汉时,当教师要有荐举和保举状即“证明信”才能上岗。《汉官仪》记载保举状内容:“生事爱敬,丧没如礼。身无金痍痼疾三十六属,不与妖恶交通,王侯赏赐。行应四科,经任博士。”下书“某官某甲保举”。
59、二、坚持文化自信,合理继承转化优秀传统文化
60、中国传统文化是崇德文化,有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中华传统师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师德内容十分丰富,其中许多内容对现代的师德建设具有可借鉴意义。
中国古代师德
61、一、“有教无类”。每个人,不论出身贫贱还是富贵,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62、教子教女,辛勤半辈,满头白发,甘乳生命。
63、二是授业,即讲授《诗》、《书》、《易》、《春秋》等儒家的六艺经传与古文。
64、老师就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65、当然中国古代传统师德坚持崇高化的师德标准、注重师生关系的和谐和教师对学生的道德感化,体现出了传统师德人文性的特点,但接受、服从的学生伦理地位观,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主体性发挥,不利于平等对话的师生伦理关系的建立。
66、其次,要有勤奋钻研、科学施教、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再次,要认真工作、不敷衍塞责,确立认真负责的态度.